无线通信已经和社会方方面面紧密联系,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无线通信信道天然的开放性导致无线传输容易被第三方检测、窃听甚至攻击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,信息传输的安全性、隐蔽性需求日益凸显。无线隐蔽通信作为保障隐私、防止窃听和对抗干扰的关键技术,在军事、公共安全、物联网及隐私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。
为收集无线隐蔽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,探讨相关技术难题,拓展新型物理层传输技术在隐蔽通信场景中的应用,促进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交流,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联合中国电子学会组织“无线智能隐蔽通信”专题。热烈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投稿,中国电子学会将邀请专题作者于2026年第五届电磁频谱学术大会进行宣讲交流。
1. 新型隐蔽通信研究范式和性能极限;
2.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辅助的隐蔽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,包括波形、编码、调制、波束赋形、传输等;
3. 多维隐蔽通信资源智能分配;
4. 噪声伪装与信号隐藏算法;
5. 对抗深度学习检测的隐蔽通信策略;
6. 多址接入隐蔽通信;
7.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中的隐蔽通信;
8. 通感一体化辅助的隐蔽通信;
9. 新型无线通信场景下的隐蔽通信,包括去蜂窝网络、语义通信、近场通信、车联网、低空经济、低轨卫星互联网、高动态网络等;
10. 智能可重构天线辅助的隐蔽通信,包括智能超表面、可移动天线、流体天线等;
11. 动态频谱认知的隐蔽通信;
12. 隐蔽通信系统级仿真、原型设计和实验。
主 编:
李国鑫,副教授,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
郑通兴,副教授,西安交通大学
副主编:
黄育侦,研究员,军事科学院
丁海洋,教授,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
沙学军,教授,哈尔滨工业大学
赵 楠,教授,大连理工大学
潘高峰,教授,北京理工大学
朱咏絮,教授,东南大学
杨 龙,教授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
石 嘉,教授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
安 康,副研究员,国防科技大学
郑学强,副教授,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
萧 洒,副教授,电子科技大学
夏文超,副教授,南京邮电大学
何荣荣,讲师,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
1. 征文论点明确、论述严谨、论据可靠,图表清晰工整,尚未公开发表;
2. 稿件字数一般应在8000字以内;
3. 稿件需包含题目、作者姓名及单位、摘要、关键词(通栏排,提供中英文),作者简介、基金项目,引言、正文、结束语、参考文献(双栏排);
4. 投稿请在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网站(http://nyzr.njupt.edu.cn)“在线投稿”处上传,并选择“无线智能隐蔽通信”栏目;
5. 已经投稿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且被录用的文章,如果与专题方向相符,可联系编辑部,经专题主编审核确认后,调整至专题时间刊登。
截稿日期:2025年11月30日
拟出版日期:2026年6月(第46卷第3期)
地址:南京市龙蟠路177号 南京邮电大学锁金村校区
联系人:寇老师
电话:025-85866912,85866913
投稿网址:http://nyzr.njupt.edu.cn
邮箱:xb@njupt.edu.cn